小林出生在一個偏遠農村。父母為了生計常年在外,留下他在家中獨自成長。他從小就明白,「不添麻煩、要懂事」是被喜歡的唯一方式。他學會了迎合,學會了壓抑,也學會了把自我需求藏起來,只留下「該做的、該成績好、該表現得體」的那一面給世界看。
他一直以為這樣就是成熟,直到三十幾歲時,婚姻與情感的雙重撕裂,讓他不得不回頭,重新面對那個從沒被好好照顧過的自己。
一段比婚姻還長的感情
七年前,小林還是一個創業初期、一無所有的男人,陷在重重壓力中孤立無援。就在那時,他認識了外遇對象──一位已婚女性。他們在工作中合作密切,一起加班,一起面對挑戰,也一起分享深夜的疲憊與情緒。他說那是一種「革命情誼」,但其實更像是早年缺失的依附回聲──終於有人懂他的壓力、欣賞他的能力、在他最脆弱時沒有離開。
他倚賴這份關係,但他也知道這段感情不能公開。於是,一年後他選擇結婚──對象是穩定、溫暖、讓他覺得能「成家立業」的妻子。他沒有結束外遇關係,只是默默地把兩段情感都保留下來,像兩條平行線,他努力維持著表面上的平衡與和平。他說:「我都有付出,我努力不讓任何人受傷,我覺得我做得不錯。」
這就是小林對「責任」的理解──安排妥當,皆大歡喜。但這也是他對親密關係的扭曲──只要我能控制,不用面對選擇的痛苦,我就還是個「好人」。
當一切開始崩塌
婚後五年,小林的女兒出生了,他說家庭很美滿。可是,另一邊的外遇關係也一直持續著。這不是激情的奔放,而是一種「不願放手的溫柔寄託」。他曾試著斷掉,但總是說服自己:「她幫過我太多了,我不能這樣就離開她。」
然而謊言終究會崩裂。妻子發現了外遇痕跡,起初只是懷疑,後來查到了開房紀錄。她沒有大吵大鬧,只是沉默與冷靜地要他交代一切,並表達了堅決離婚的意志。小林慌了。他哭了,自責、後悔、不知所措。他說:「我不是不愛我的太太,我只是……不知道怎麼選。她們都那麼重要。」
他開始問心理師:「我是不是天生就這樣?是不是這輩子都改不了?如果兩年後又出現一個欣賞我的女生,我還能拒絕嗎?」
這不只是懺悔,而是一種深度的無力感與自我懷疑。
渴望忠誠,卻怕自己撐不住
小林承認,每次戀愛分手他都很痛苦,但他也誠實說:「我並沒有真的那麼愛那些人,只是……很怕那種被抽離的感覺。」
這像極了小時候在家中沒人看見的自己。那個「怕被遺棄」、「怕讓人失望」、「怕不被需要」的小男孩,始終藏在他體內。每一次他無法拒絕別人,其實不是因為慾望無法克制,而是因為他怕再次體驗「我不值得被留下」的感覺。
所以他努力扮演「有能力、不麻煩別人」的大人,但真實的他,從來沒學會怎麼誠實而不害怕地待在一段關係裡。
走向可能的改變:從功能性成熟走向情感真誠
現在的小林正在做選擇。他在心理諮詢中慢慢意識到,自己過去的「責任感」其實只是功能性的──做該做的、讓大家別受傷。卻從未好好問過自己:「什麼是愛?什麼是忠誠?什麼是誠實地在一段關係裡?」
心理師問他:「如果你能誠實地說出你的掙扎,而不是靠安排、控制與隱瞞,你覺得你還會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嗎?」
他沒有立刻回答,只是低頭沉默。他說,這是他第一次想要真的改變。不是為了彌補錯誤,不是為了求原諒,而是想成為一個能夠對得起自己與關係的人。
結語
小林的故事,是很多男人的故事。他們勤奮、努力、看起來負責任,但在深處,有一個缺乏安全依附、沒有真實被養育的情感核心。在親密關係裡,他們以理智與控制掩蓋恐懼、以安排與逃避替代選擇,但愛,是無法靠平衡達成的。
愛,從來都需要承擔,也從來都不只是安排。
現在的小林,正在學習不再逃──而我們只能陪他走下去,看他能不能,在一次次渴望被愛與怕被看穿之間,走出一條新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