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原則:成為你自己的“內在照顧者”
*接納現狀,停止自我批判: 承認“缺愛”的感受是真實且值得被重視的。
<這不是你的錯,也不是你不夠好。>
< 停止指責自己“為什麼不被愛”或“為什麼需要愛”。>
<渴望連接和關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>
像對待一位受傷的好朋友那樣,用溫柔、理解的語言和自己對話。
* 理解“愛”的來源*: 愛 ≠ 僅來自他人
愛可以來自多方面:對自己的愛、來自朋友/寵物的愛、來自興趣/大自然/藝術 /社群的滋養感。
愛是一種能力:學習愛自己、給予自己關懷,本身就是一種強大而可靠的愛
具體的自我照顧實踐:
建立穩固的“自我連接”與“自我覺察”
命名你的情緒:
當感到空虛、孤獨、悲傷、憤怒時,停下來問問自己:“我現在具體感受到的是什麼?它在我身體的哪個部位有感覺?”(如:“我感到胸口很悶,這是孤獨感。”)僅僅是識別和承認情緒,就能帶來安撫作用。
*正念練習:
每天花幾分鐘靜坐,專注於呼吸,觀察念頭和感受的升起落下,不評判。
感恩日記:
如果可以的話盡可能每天睡前寫下三個想要感謝的人事物。如果沒有這麼多時間至少一周選一天進行也可以,關鍵是先刻意練習且要持續,把這個習慣培養出來。(如:謝謝今天的我有好好的吃飯;上班沒有遲到;丟垃圾之前有先分類等等。)
書寫或錄音
透過書寫或錄音來記錄心情點滴,時時給自己打氣或透過觀想擁抱內在小孩謝謝他/她的陪伴、謝謝他/她總是不離棄的支撐著自己。